私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在经费、师资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管理、办学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。
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,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。在我国历史上,私学是除官学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教育渠道。研究历史上私立学校的特点,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一、私学兴衰交替的历史轨迹及其原因
私学,是指私人或民间团体出资兴办并管理的学校,近现代称为私立学校。我国的私学源远流长,在2000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如下兴衰交替的过程。
发轫于春秋中叶,勃兴于战国中期。当时,日渐衰微的官学,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(阶层)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,于是私人养士之风盛行;及至战国中期,诸侯争雄加剧,养士之风更盛,私学发展而至勃兴。
秦废百家而独重法,私学受挫。汉初实行"休养生息",政府倡导私学,私学开始复兴,蒙学也已出现。魏晋南北朝,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,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。
唐宋时期,官学强盛至极,科举制也日臻完善,高、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,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。南宋的蒙学已开始分化出村学、义学、族塾、冬学等各种形式。到元代,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,社学、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。 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,除蒙学之外,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。但清初的高级私学,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。
从晚清至1949年,具有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的新式私学开始出现并获较大发展,标志着我国的私学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。
纵观历史上私立学校的发展轨迹,可以发现我国私学的兴衰规律:
1.私学的兴盛一般都出现在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,且其生存与发展,与宽松、宽容的文化氛围成正比例关系;每当一统化的意识形态重建或强化时,则表现为私学教育特别是高级私学的衰微。从战国、汉魏晋和宋代私学的繁盛来看,私学所涌动的每一次浪潮,均与文化开放、学术争鸣和宗教昌炽相关。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,都会同民间财力的积聚,西方文化联袂而来,思想的相对活跃,是近代新式私学炽盛的背景。而秦及前清私学不兴的原因,就在于当时高压专制的文教政策。 [本文共有 5 页,当前是第 1 页] <<上一页 下一页>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