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《周易》和天干地支的关系。
相传黄帝的史官大挠,以天干地支相配以记日,说明甲子记日法始于黄帝。
《周易》的前身是八卦,相传是伏牺氏所创。
黄帝和伏牺氏相比,虽然都是传说中的大人物,但这个传说,从时间上讲,伏牺在前,黄帝在后。这说明伏牺发明八卦时,还没有天干地支的内容,因此八卦不可能和天干地支发生任何的关系。
从现在的不少资料中来看,天干地支的创立,不仅不是出于一人之手,而且也不是出于一个时代,很可能先产生天干(甲乙雨丁戍己庚辛壬癸),后产生地支(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)。因为商代帝王家中的子孙,从第一代成汤开始,到纣王,几乎都是以天干命名,则没有地支方面的内容。这说明在商汤以前,至少在夏末已经产生天干,只有这样,在商代的第一代国王中才能用天干作名字。以此推断,天干至少在夏代已经产生,而地支就在其后了。至于六十甲子表的问题,只有天干地支都出现之后才会出现。因此会更晚些。
《周易》成书于周初。因为周代在夏商之后,只有在夏商时代出现天干地支,才会在周初的作品《周易》中体现出来。现在的实际情况是,《周易》中有天干的字样,却无地支的字样,这也说明周之前已经有了天干,但无地支,更无甲子周期表这类东西,现在人们看到把甲子当成《周易》内容中不可少的部分,也只能证明这也是后人加的,并不是《周易》的原有内容。
通过以上所述,可以看出,除阴阳组成《周易》的内容之外,《周易》和五行、天干、地支合在一起之说基本无关。但是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,阴阳、五行、天干、地支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彼此不可分割的,成龙配套的思想体系。这个体系涉及范围很广,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。如,医学、占卜(现名预测学)、风水、建筑、天文、历法、宗教等等。然而这种结合不仅扩大了阴阳的概念,而且也严重地歪曲了阴阳的概念,这就使《周易》像站在了哈哈镜面前,因为角度站的不同,形态就会发生大变,识此物者,说此物变了形,不识此物者,还认为此物就是这么一种怪东西。《周易》在现代一些人的头脑中的形象不好,恐怕正是这哈哈镜造成的后果。 [本文共有 3 页,当前是第 3 页] <<上一页 下一页>> |